服务热线
0519-82798379
辐射 ,一个令人谈之色变的词汇,它无法用肉眼捕捉到,却无时无刻都在我们身边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,让我们一起来学习“告诉你身边的辐射”之核与辐射科普篇。
辐射是指某种物质发出的粒子或波,其存在于整个宇宙空间,通常分为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。辐射看不见、摸不着、无色无味,却可用仪器来进行探测。
电离辐射俗称放射性,是指与物质直接或间接作用时能使物质电离的辐射,主要包括、核技术利用、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等所生产的辐射。
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形式由源发射到空间的现象,或能量以电磁波形式在空间传播,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发射台、雷达、通信基站等所产生的辐射。
天然辐射无处不在,食物、房屋、天空、大地、山水草木乃至人们体内都存在着天然放射性核素。平均每人每年受到的天然放射性剂量为2.4毫希,其中,来自宇宙射线毫希,来自地面γ射线毫希,吸入(主要是室内氡)产生的为1.2毫希,食入为0.3毫希。
我们的很多活动都会接触放射性。例如:我们摄入空气、食物、水造成的辐射照射剂量每年约为1.5毫希;乘飞机旅行2000千米约为0.01毫希;每天抽20支烟,每年约为0.5~1.0毫希;一次X光检查约为0.1毫希等。
放射源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,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,如工业料位计使用的铯-137、探伤机使用的铱-192及医院伽马刀使用的钴-60等。
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,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,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类、Ⅱ类、Ⅲ类、Ⅳ类、Ⅴ类,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。
根据射线装置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度,从高到低将射线装置分为Ⅰ类、Ⅱ类、Ⅲ类。按照使用用途分医用射线装置和非医用射线装置。
国家标准规定,所有电离辐射工作场所及放射源的包装容器上都必须有警示标志。
来源:生态环境部网站、国家核安全局网站、山东省生态环境厅、《射线相伴你我他》